目前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
每5例死亡病例中
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未来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
国民健康“第一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种致死率较高、危害非常大的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脏病、外周血管病、眼底病等。
近年来,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不少人每年都会做健康体检,体检报告上总会频繁出现这样的字眼:心率不齐、心跳过快、高血压、高血脂等。顶级医学杂志《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主要死因的回顾性文章,列举了导致中国人死亡的十大因素。在所有死亡因素中,心脑血管疾病约占40%,相当于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3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可以说,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国人的顶级杀手,其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癌症死亡人数。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
首先,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慢病药物治疗有效性堪忧。根据WHO统计,2025年我国慢性病药物费用将超过2,500亿美元,但由于药物有效性不足,约50%的费用属于无效支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对于抗血栓治疗的患者,其中超过30%的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1],而对于高血脂症,有一半的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2年后LDL-C水平没有发生明显降低[2]。
其次,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较多也是临床用药的另一痛点。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2022年) 》,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比2021年增加6.1万份。其中,心脑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7.5万份,占总体报告的8.7%;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万份,占此类报告的7.2%。因此,如何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目前,经验用药仍为临床用药的主要模式。医生根据经验为患者用药,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疗效不佳时再更换药物。这种模式存在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导致这种风险的原因是用药的个体化差异,即同一种药物与剂量,不同人的药物反应存在不同,临床医生很难只凭经验在用药前预判这种差异。导致药物个体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研究表明,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并发症、脏器功能、病程、环境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反应。其中,遗传因素最为重要,而基因是决定遗传因素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代谢和作用的相关基因,可以知道基因与药效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临床用药。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则可以将经验用药模式转变为精准用药模式,即通过检测药物代谢、疗效、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辅助临床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精准治疗。
博奥晶典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基因检测是基于多重PCR技术及新一代半导体测序平台的个体化用药解决方案,能一次性检测31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相关的18个基因、3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并依据国家卫健委指南、CPIC指南、FDA药物标签及PharmGKB数据库解读报告,协助临床医生、药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年修订版)》[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2021年)》客服热线:400-9968-999
(工作日 08:00-18:00)